2025/11/6
“无业在家,躺平;月薪 3000,躺平;月薪 8000,依然躺平。”
如今,“躺平” 早已不是新鲜词。从职场新人拒绝加班,到大学生毕业后选择 “gap year”(间隔年),再到年轻人放弃 “买房买车” 的传统目标,“躺平” 似乎成了当代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态度。
有人批判这是“年轻人不思进取”,也有人共情 “卷不动了才躺平”。但很少有人真正追问:那些选择躺平的年轻人,内心到底在经历什么?“躺平” 的背后,藏着怎样的心理困境与无声呐喊?
01
“躺平” 不是摆烂:是年轻人的 “心理自救”
26 岁的小周,毕业后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运营。刚入职时,他也曾是 “卷王”—— 主动加班到深夜,周末自愿去公司值班,只为得到领导的认可。可两年过去,他不仅没升职加薪,反而因为长期熬夜患上了神经衰弱。
“我看着身边的同事,有人卷了三年还是原地踏步,有人为了项目透支身体住院。我突然发现,再怎么努力,也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,也买不起一线城市的一个厕所。” 小周说,现在的他,每天准时下班,周末宅家看书、做饭,不再追求 “升职加薪”,也不再焦虑 “同龄人比自己优秀”。
很多人把“躺平” 等同于 “摆烂”,但实际上,大多数年轻人的 “躺平”,是一种 “被迫后的清醒”。从心理学角度来看,“躺平” 本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—— 当个体长期处于 “努力却得不到回报” 的高压环境中,为了避免持续的心理消耗,会主动降低期待、减少投入,以此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。
就像小周,长期的“无效努力” 让他陷入了 “习得性无助”—— 他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努力,都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,于是选择 “躺平” 来逃避这种无力感。这种 “躺平”,不是放弃生活,而是放弃 “用健康和快乐换取不确定的未来”;不是不思进取,而是拒绝 “被社会规训的内卷”。
02
“卷不动” 的背后:年轻人的心理负荷早已过载
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躺平?核心原因是:心理负荷超过了承受极限。
当代年轻人面临的压力,远比上一代人更复杂:教育内卷从小学延伸到大学,毕业后要面对“就业难、薪资低” 的困境,工作后要承受 “996、007” 的加班文化,还要被 “买房买车、结婚生子” 的传统标准绑架。这些压力像一座座大山,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。
1. “期望与现实” 的落差:努力的意义被消解
从小,我们就被教育“努力就能成功”“付出就有回报”。可长大后才发现,现实并非如此:有些人拼尽全力考上大学,毕业后却只能找到一份 “月薪 3000” 的工作;有些人兢兢业业工作多年,却不如 “有关系” 的人升职快。
这种“期望与现实” 的巨大落差,让年轻人的 “努力” 失去了意义感。就像来访者小李,他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名牌大学的孩子,毕业后满怀憧憬地进入大城市,却发现自己努力工作一个月的工资,连房租都不够付。“我每天加班到凌晨,可还是买不起房、养不起家。我开始怀疑,我这么努力,到底是为了什么?”
当“努力” 无法带来预期的回报,当 “奋斗” 变成 “徒劳”,年轻人自然会选择 “躺平”—— 既然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,不如降低期待,过好当下。
2. “社会比较” 的焦虑:被同龄人 “卷” 到窒息
社交媒体的普及,让“社会比较” 变得无处不在。打开朋友圈,有人晒高薪 offer,有人晒出国旅游,有人晒买房买车;刷短视频,满是 “20 岁创业成功”“30 岁实现财富自由” 的故事。
这些“别人的成功”,像一把无形的尺子,不断丈量着年轻人的 “失败”。他们会不自觉地和同龄人比较,会因为 “自己不如别人” 而陷入焦虑、自我否定。长期处于这种 “被卷” 的环境中,年轻人的心理能量被不断消耗,最终选择 “躺平” 来逃离这种无意义的竞争。
3. “无意义感” 的蔓延:不知道 “为谁而活”
当代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,从小被父母寄予厚望,被社会赋予各种“标准”:要考上好大学、找到好工作、结婚生子、买房买车…… 这些 “标准” 像一个个枷锁,束缚着年轻人的人生。
他们按照父母的期待、社会的规训努力生活,却从来没有问过自己:“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?” 当他们发现,自己努力追求的,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,就会陷入 “无意义感”—— 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,不知道努力的意义在哪里。这种 “无意义感”,让他们失去了奋斗的动力,最终选择 “躺平”。
![]()
03
“躺平” 的深层诉求:年轻人想要的不是 “不努力”,而是 “被尊重”
很多人以为,年轻人选择躺平,是想要“不劳而获”。但实际上,“躺平” 的背后,藏着年轻人对 “公平”“尊重”“自由” 的深层诉求。
1. 对 “公平竞争” 的渴望
年轻人不是不想努力,而是不想“努力错方向”,不想 “付出得不到回报”。他们渴望的是一个 “公平竞争” 的环境:凭能力说话,凭付出获得回报,而不是靠关系、靠背景。
当他们发现,无论自己怎么努力,都无法突破阶层的壁垒,都无法获得公平的机会时,自然会选择“躺平”—— 既然努力无法改变命运,不如选择放弃。
2. 对 “生活自主权” 的追求
“躺平” 也是年轻人对 “生活自主权” 的一种争夺。他们不想被父母的期待绑架,不想被社会的规训束缚,不想过 “别人眼中的成功人生”。
他们想要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,想要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,想要拥有“不努力的权利”。就像小周,他选择 “躺平” 后,有了更多时间陪伴家人、发展兴趣,他说:“现在的我,虽然赚得不多,但很快乐。我终于不用为了别人的期待而活,终于可以做自己了。”
![]()
3. 对 “身心健康” 的重视
当代年轻人越来越重视身心健康,他们不再把“赚钱”“成功” 放在第一位,而是把 “快乐”“健康” 当成人生的核心目标。
他们见过太多因为过度劳累而猝死的案例,见过太多因为长期焦虑而患上心理疾病的人。他们不想重蹈覆辙,不想为了“碎银几两” 透支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。所以,他们选择 “躺平”—— 放慢生活节奏,减少工作压力,只为守护自己的身心健康。
04
如何与“躺平” 和解?不是对抗,而是找到 “适合自己的节奏”
“躺平” 不是洪水猛兽,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。对于年轻人来说,真正的成长,不是 “盲目内卷”,也不是 “彻底躺平”,而是找到 “适合自己的节奏”,在 “努力” 与 “休息” 之间找到平衡。
1. 接纳自己的 “无力感”
不必为自己“不想卷了” 而感到愧疚,也不必因为 “选择躺平” 而自我否定。接纳自己的 “无力感”,承认自己 “不是超人”,承认自己 “无法做到所有事情”,是与 “躺平” 和解的第一步。
每个人的能力和承受力都是有限的,当你感到疲惫、焦虑时,选择“暂时躺平” 并不是逃避,而是对自己的一种善待。
2. 重新定义 “成功”
不必把“买房买车、结婚生子” 当成人生的唯一标准,也不必用 “赚多少钱、当多大官” 来衡量自己的价值。成功的定义有很多种:可以是拥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,可以是陪伴家人度过温馨的时光,可以是身体健康、内心快乐……
重新定义“成功”,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,你会发现,“躺平” 并不是唯一的选择,你可以在 “努力” 与 “休息” 之间找到平衡,过一种 “不卷也不躺” 的生活。
3. 从小事开始,积累 “掌控感”
如果长期处于“躺平” 状态,容易陷入 “自我否定” 的恶性循环。不妨从小事开始,积累 “掌控感”—— 比如每天读一本书、学一项新技能、做一顿饭。
这些小事虽然不起眼,但能让你感受到“自己可以改变现状”,能让你重新找回奋斗的动力。当你积累了足够的 “掌控感”,自然会慢慢走出 “躺平” 的状态,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。
05
结尾:“躺平” 是暂时的休息,不是永久的放弃
“躺平” 不是年轻人的 “不思进取”,而是他们在高压环境下的 “心理自救”;不是 “放弃生活”,而是 “重新审视生活”。
当代年轻人选择“躺平”,不是不想努力,而是不想 “盲目努力”;不是不想成功,而是不想 “以健康和快乐为代价换取成功”。他们想要的,不过是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、一份尊重自己的工作、一种按照自己节奏生活的自由。
希望社会能多一份理解,少一份批判;多一份包容,少一份规训。给年轻人一点时间,让他们在“躺平” 中休息、反思,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。
也希望每一位选择“躺平” 的年轻人都能明白:“躺平” 是暂时的休息,不是永久的放弃。当你休息够了,整理好心情,依然可以重新出发 —— 不是为了别人的期待,而是为了自己的快乐和幸福。
毕竟,生活的意义,从来不是“卷赢别人”,而是 “活出自己”。
阜阳安然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3018435号-1 免责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