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/6/17
亲密关系里,你是否也有这个缺口?
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亲密关系。
事情是这样的,前阵子,同事小岛聊到了自己和丈夫之间的感情。
小岛说:“我感觉自己一进到亲密关系,就会陷入一种奇怪的循环:为他付出——感到委屈愤怒——发泄完继续付出......周而复始。”
比如近一次,丈夫脱了拖鞋进浴室洗澡,她习惯性起身想去把拖鞋的方向转过来,好让丈夫出来时能够更方便些。
就在提起鞋子的那一瞬间,她突然问自己:为什么我要这样?为什么他不对我这样?
那一晚小岛回顾了自己的婚姻生活 ,猛然发现自己一直不自觉地在重复这种循环。
第二天上班,她就开始和我们探讨这个话题。
她马上想到了自己的父亲,从小父亲很少表扬她,甚至显得特别苛刻,总是不断向她传达一个信号:我们养你很不容易。
类似“如果不是你们母女俩,我现在幸福多了!”的话,也总是会不停传到小岛的耳朵里。
就这样,“我是个负担”的信息也在她心中发芽,所以想被爱,就要用更多的付出交换。
长大后,她也沿用了这套模式,在关系中不断付出,因为她觉得事事周到、做个贴心的伴侣,是她交换丈夫爱意的重要途径。
是啊,如果没有付出,凭什么被爱呢?
但又发现,以这样的标准来看,丈夫就好像付出得很少,那他是不爱我吗?
于是她尝试和他协商,希望对方能和她一样,尽力把自己投入到关系中,让她知道自己也被爱。
到后来,协商变成了要求,要求变成了抱怨:“为什么你就是做不到?”。然后她陷入了更深的无助中。
绝大多数人在亲密关系面前都会有些小惯性,像是被打开了某种开关。
我们自动地、无法自控地做出了一些决定,但是却伤害了我们的亲密关系,更不断地伤害着自己。
就像小岛在关系中,忍不住牺牲自己,变成了忍不住抱怨发怒。
明知不应该“讨好”,但却又觉得“如果我不付出,对方就会不爱我了”,于是不断地告诉自己努力付出一点,期待着对方有一天能够满足自己。
但通常都是无法被满足的,所以她内心的愤怒就积聚得越多。
结果,怒气和埋怨渐渐替代了心甘情愿的付出——从一个付出爱的人,变成一个破坏爱的人。
不管是对个人,还是对关系,都是极具破坏力的伤害。
这个无法控制的惯性,称之为【亲密缺口】,它是我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发生了却没有妥善解决的一部分。
就好像小岛,那种对爱的渴望,得不到爱的不甘心,从她在和爸爸生活的童年里就开始了。
儿时的她并没有能力处理好这个问题,所以她在亲密关系中自动重复了与父母相处的模式。
事实上很多人的亲密关系困扰都来源于这个惯性:
例如遇到自己喜欢的人,对方的靠近会让自己犯怵,不由自主地想往后撤,被迫一直单身。
在关系中,还有很多类似的“忍不住”,忍不住发火,忍不住委屈,这些感受常常让我们感到疲惫又无助。
就好像我们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失控了,但我们却无能为力。
有没有什么办法,可以帮助大家识别并妥善解决亲密缺口呢?
麦基卓与黄焕祥提出亲密关系环形发展五个阶段理论,能够归纳出每个阶段人们关系破裂的原因,更全面地找出每个人的亲密缺口。
而接纳承诺疗法(ACT)的思路,则能很好地修复亲密缺口,帮助你:
觉察自己的感受
看清自身在亲密关系中的不合理信念
接纳自己在关系中的不安感受
找到自己向往的价值和关系
建立行为目标
将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上,是一种更让人踏实的改善关系的方式。
心理学的意义在于,帮助我们更好地觉察当下,让自己从过去的关系中解脱出来,就有机会选择其他的方式对待关系。
就像小岛,她的亲密缺口是“爱必须要我们付出一切来交换”的信念。
意识到这一点之后,她不再把爱和“拼尽全力的付出”等同起来,不会有声音逼迫自己“你一定要做些什么”,她开始享受和丈夫在一起的每一刻。
关系反而变得融洽了起来,她才终于相信:原来,爱不一定是要用劳累交换的。
希望我们不要轻易被过去的感受所迷惑,做出那些伤害爱的行为。
阜阳安然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3018435号-1 免责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