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/12/11
重组家庭所面对的最大挑战,莫若如何处理前一段婚姻所带来的孩子!这个十岁的小男孩,偷偷地在暗处看着母亲和后父抱着三岁大的小妹,十分温馨。他眼中满是羡慕。但是他不肯称后父为父亲,他说自己已经有父亲,虽然难得有见面的时候。这是很多重组家庭孩子的心态。自己心属的家破裂了,看着母亲(或父亲)重组家庭,情何以堪?这小男孩不大说话,只用眼睛不停观察。后父待他不坏,但是碍于孩子不是自己所出,只好把孩子的事都交由母亲处理,免得一插手就惹来一句“你又不是我爸爸”的反击。一家人坐在那里,爸爸抱着小女儿,妈妈抱住大男孩,两个孩子年龄相差八岁,但是两人都像小婴儿一般扒在父母身上,动也不动,那是孩子最最舒服的位置。这也是很多重组家庭的结构,家中有了爸爸妈妈,但是父母却各自拥着自己的孩子,成为两个阵形,不能溶成一家。孩子长期处于如此局面,也很难有安全感。当出现问题的时候,父母就更难处理。在这种情况下,父母自己的心态很重要,例如这对父母,是儿时的蜜友,在失婚后重逢,一同移民从内地来香港,处处都有适应的困难。男的一直找不到适合的工作,只靠女人一人工作养家。这本来也不是问题,问题是男的无法接受一个男主内女主外的角色转变,终日对着两个孩子。小女儿还好,精灵可爱,很能安慰父亲,他承认女儿是他的“心灵支柱”; 男孩却处处顶撞,矛盾重重。母亲每天工作筋疲力倦回到家来,听着父亲源源不绝的抱怨,她听得烦燥,就转去管教儿子。孩子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母亲的监视,如此“micro management”,微观管理,是任何一个孩子身上都可以挑出毛病的。加上居住地方狭窄,父母与小妹共居一室,儿子就睡在厅中。天天看着母亲与她的新家人在房内相处,自己却隔在外面,一有机会就模仿三岁的妹妹,全身俯在母亲身上,像个等着哺乳的小婴儿。但是事情突然有好转,父亲前段婚姻所生的一个十一岁儿子,也从内地来港加入这个家庭。小弟孤独的空间多了一个兄长,父母都担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,兄弟之间却同病相连,互相作伴,连小妹都很想加入两个哥哥的行径。三个孩子闹在一起,父母更是无法制止。压制过久的一家人,一触即发,每个人的焦虑都爆发无遗, 孩子很容易就被标签为多动症。每个家庭都有它一定的韧力和动力。配搭得宜,风调雨顺,就有能力应付万变; 配搭阻塞了,家庭就变成压力锅,随时失控。怎样才算配搭得宜? 要明白这道理,就得先去明白重组家庭的困难。既然有离婚,就会有重婚。但是第二次婚姻并不比第一次容易。研究显示,重婚的失败率达到60%,而往往都是基于孩子问题。有趣的是,孩子的存在可以巩固父母的婚姻,而复婚家庭,却常会因为孩子的存在而无法维持。一般夫妇在成为父母之前,都有机会先建立好夫妻关系,才迎来孩子; 重婚家庭却一结合就要面对孩子的问题。况且孩子与亲生父母经过家庭破裂的伤痛,已经建立密切的依附关系,突然来了一个后父或后母,又岂能一拍即合?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,孰先孰后?两者之间又如何取得平衡?如何经营重组家庭,是对新夫妇的一个大考验。例如上述的家庭,他们不但是再婚家庭,也是移民家庭。在陌生的地方立脚已经很不容易,终日柴米油盐,心疲力倦,夫妻两人都已经少有气力去交流。 现在还来了第三个孩子,我看他们一家五口,挤在一张长沙发,三个孩子坐在一起看书,看来十分投契。坐在旁边的父母,却是一面焦急,父亲不断哀声叹气,母亲眼角则盯着自己的儿子,不停纠正他的行为。不用多久,全部孩子就开始失控,彼此追逐。这正正确定,孩子的问题,往往都不是属于自己一个人的。家庭氛围、人际关系的潜而默化,正在一点一滴地打造出孩子的个性与行为。因此请牢记:第一、当孩子发生问题时,不要把焦点都放在孩子身上,仔细观察孩子与家人之间的互动。你很快就会发现,父母与孩子的情绪,是一环扣着一环的。第二、每个家庭都有一本难念的经,如果对这部经全无了解,你所提出的任何方案都可能是断章取义。父母的心路历程,正是一个家庭的心脏脉搏,掌控着整个家庭的操作。既然家庭关系都是一环扣一环,解决办法也要一环一环地开始。我们提议父母必须以自己为首,首先放弃“微观管理”的方式。尤其两个大孩子,他们彼此作伴,是很好的的组合。把注意力放在夫妻关系,在万难中为孩子建立归属感,有了家的温暖氛围,孩子才会相信父母,知道都是“一家人”,而不是“你的孩子”或“我的孩子”。重组家庭的秘诀,就是重新组织一个各就各位的家庭,而不是各带各的孩子!
阜阳安然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3018435号-1 免责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