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/12/13
《山海经》是古代三本奇书之一,描述了上古的各种千奇百怪,以及古代神话。其中描写大禹以及涂山女娇的婚恋,我觉得特别有趣。人人都知道,大禹治水的故事。但不是人人都知道,他的妻子是涂山女娇,也是九尾狐的化身。大禹忙于治水,三过家门而不入。上天为了怕他无后,特别安排了涂山女娇给他做媳妇。夫妻本来十分恩爱,但是丈夫难得回家,妻子唱出了“我在等着不回家的你”的诗歌,表达对丈夫的深切思念,成为古代第一首情诗。一天,妻子特别准备了饭菜,到丈夫工地去探望。无意中看到丈夫是熊的化身,她吓得拼命往山上跑,大禹也不停在后面追。最后逃无可逃,她便化身为石,这就是著名的望夫石。但是在化石之前,她产下儿子叫启,交给大禹抚养。这个故事的寓意在哪里?解书人说:这是我国父系社会制度的开始!当时是母系社会,孩子生下来归母家,往往不知道父亲是谁。涂山是一个大族,当然不会轻易让出孩子。涂山女娇看到丈夫是熊,为何那么害怕?因为那象征着父系的日渐强大。大禹治水,其实也是子承父业,又怎能让孩子归于母方。涂山女娇无法承受母系与父系之间即将面临的家族争夺,只好化石了。但是她最后还是把儿子交给大禹,支持了夫家的家族传承。一个如此远老的神话故事,竟然启动了一个革命性的社会制度。是真是假,姑妄听之。孩子归谁?至今仍是父母两家的一大纷争。我们的团队正在处理几个十分棘手的争夺孩子个案,也许因而促起我对《山海经》这个故事有感而发。但是,即使很多学者都认为这本古书对后世俱有重大的启发和寓意,我觉得它对大禹和涂山女娇的内在矛盾还是意犹末尽。他们的儿子启后来怎样了?一个忙着治水,一个化作石头,这个孩子如何长大?长大后会产生怎样的心态?我们刚刚才见到这样一个十岁的孩子,父母已经分手多年,仍然无法解决长年的纷争。在父母的对峙中,孩子愈来愈情绪失控,不停尖叫。好不容易让孩子安定下来,开始用简单的方法表达自己。她还给父亲写了一封信,一是请求父亲允许她出国读书,二是请求父亲善待母亲。她写道:“母亲快乐,我就会快乐”,言下之意,就是“你对母亲好,我也会对你好”。这是我们与这家庭工作以来,孩子表现得最正常的一面,我们也兴奋地计划着怎样利用这封信让父母合作起来。但是否允许孩子出国就读,单是这题目已经争论了两年。父亲原则上同意,但是谈起如何实行,立即又卡住了。这对父母的互动方式总是带着千愁万恨,说起话来,每一句都充满委屈和愤怒。即使不说话,身体语言也发散出无限张力。这种状态,只会越谈越糟。公有公理,婆有婆理,各人有各自的道理,只是他们在忙于控论之余,却看不到孩子的道理。当母亲痛哭控诉没有人知道她的哀伤时,她看不到女儿默默靠在她身旁,十分无助地哭泣,怪不得她说不想长大,甚至宣报要回到母亲的肚子里。我突然明白,孩子为什么要求父亲要对母亲好,因为看到母亲如此悲哀,孩子最希望的就是有人前来打救她,孩子眼中,伤害母亲的偏偏就是父亲,自然对他拒绝。父亲难道没有看到女儿的悲伤吗?我相信他看得清楚,只是愈心痛女儿,就愈感到母亲的不是; 而他愈怪责母亲,女儿就愈拒绝他。这种恶性循环,重复又重复,很难破解。说实话,我们的重点并非帮父母争夺抚养权,我们更担心的是孩子的精神健康。女孩由起初不停尖叫,到现在学会独自流哭,表达能力是改善了,却让人看得更加心痛。我们鼓励她再进一步,尝试向父亲解释为什么要对母亲好,她只在纸上重复写着:妈妈快乐,我快乐。我们为她补充:我快乐,就会对爸爸好些。她点头同意,但是怎样也不肯写下“爸爸”这两个字。这才察觉,孩子对父亲的正常要求,都是发生在她给父亲的信件或预先准备好的视频中,从来不是在面对面的交流上。在父亲面前,她甚至不肯正视一眼,只会不停的用种种行为去招惹他。这让我相信,她内心深处,必然也渴望一个有父有母的和谐家庭,因为失望太久了,每见到父亲便以各种方法提出抗议。父亲只想接近女儿,他不知道每一句责怪母亲的话都只会把女儿推走; 母亲也不想女儿失掉父亲,她也不知道自己的悲哀是怎样重重地把孩子拴住。要解开父女之结,必须明白孩子的心态。而孩子最需要的,只是两个和平相处的父母,即使他们已经分了手。两性之争,最惨烈的莫过于争孩子,这是一个三败俱伤的场面。根据《山海经》的提示,这种争夺还扯上两个大家族,这么重的负荷孩子如何承受得了?父母是否非得化为顽石,才避得开如此恶运?与天下孩子同哭!
阜阳安然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3018435号-1 免责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