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

【阜阳心理咨询中心】“鸡娃” 困局:当教育热情撞上孩子的心灵防线

2025/8/18

  

【阜阳心理咨询中心】

  在当今社会,“鸡娃” 已然成为一个热门词汇,频繁出现在家长们的交流中,也成为众多教育话题的焦点。所谓 “鸡娃”,通俗来讲,就是家长们为了孩子能在学业和综合素质上出类拔萃,不断给孩子 “打鸡血”,安排各种学习任务、课外辅导和兴趣班,期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,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。然而,这股愈演愈烈的 “鸡娃潮” 背后,隐藏着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心理学问题。

  焦虑的传递:家长的未竟之业与社会压力内化

  许多家长热衷于 “鸡娃”,其根源之一在于自身未竟之业的投射。比如,李女士小时候家境贫寒,虽然成绩优异,但因经济原因不得不放弃上大学的机会。她将自己对高等教育的渴望深深埋在心底,有了孩子后,这份渴望便如野草般疯长。从孩子上幼儿园起,李女士就为其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,每天安排固定的识字、算术学习时间,周末还送孩子去绘画、舞蹈兴趣班。她常常对孩子说:“妈妈当年没机会好好读书,你一定要替妈妈实现梦想。”

  从心理学角度看,这是一种典型的补偿心理。家长将自己曾经未能实现的目标和梦想,寄托在孩子身上,试图通过孩子的成功来弥补自己内心的遗憾。这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,但如果过度,就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。孩子并非家长的附属品,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发展轨迹,当被迫承载家长过多的期望时,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。

  同时,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也让家长们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。如今,学历通胀现象愈发明显,好的工作岗位往往要求高学历、多技能。家长们担心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,于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开始 “抢跑”。这种焦虑如同传染病一般,在家长群体中迅速蔓延。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学习各种特长、参加各类竞赛时,自己家孩子若 “按兵不动”,家长们就会坐立不安。在这种焦虑情绪的驱使下,家长们往往会盲目跟风,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,而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兴趣和发展节奏。


  孩子的困境:自我认同危机与心理压力过载

  在 “鸡娃” 环境中成长的孩子,面临着诸多心理困境。首当其冲的是自我认同危机。当孩子的生活被各种学习任务和兴趣班填满,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去探索自己真正喜欢什么、擅长什么。他们的价值似乎完全取决于学习成绩和各种证书。比如,小明成绩优异,在学校里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表扬,他的父母也因此对他宠爱有加。然而,小明内心却十分迷茫,他不知道自己除了学习还能做什么,一旦成绩出现波动,他就会陷入自我怀疑,觉得自己一无是处。

  这种过度依赖外部评价的自我认同模式,使得孩子的内心变得极为脆弱。一旦失去外界的认可,他们很容易陷入抑郁、焦虑等负面情绪中。而且,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下,孩子的心理压力过载。每天除了完成学校的作业,还要应付各种课外辅导的作业和练习,周末也被兴趣班占满。他们几乎没有时间玩耍、放松,享受童年的快乐。长期的压力积累,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厌学情绪,甚至产生一些心理问题,如抑郁症、焦虑症等。

  打破困局:回归理性与关注孩子内心

  面对 “鸡娃” 带来的种种问题,家长们需要回归理性,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。首先,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,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兴趣爱好。家长应该多花时间观察孩子,发现他们的闪光点,为他们提供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和机会。比如,有的孩子对音乐有天赋,家长可以鼓励他们学习乐器、参加音乐活动;有的孩子喜欢阅读、写作,家长可以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书籍,支持他们参加写作比赛等。


  其次,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,而非仅仅关注学习成绩。社交能力、情绪管理能力、创造力等,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同样重要。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交活动,学会与他人合作、沟通;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,提高抗挫折能力;为孩子提供自由探索、发挥创造力的空间,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。

  最重要的是,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,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。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,不是批评指责,而是耐心倾听、鼓励引导。让孩子感受到,无论他们的成绩如何,家长都会无条件地爱他们。只有这样,孩子才能建立起健康的自我认同,拥有强大的内心,去面对未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。

  “鸡娃” 现象反映了当今社会教育的一些困境和问题,但只要家长们能够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孩子、调整教育方式,就一定能打破困局,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健康、快乐的成长环境。毕竟,孩子的成长是一场漫长的旅程,而非一场短跑竞赛,我们应该让他们在充满爱与理解的道路上,稳步前行,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。

  如果您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以上类似的困扰,也可以联系阜阳安然心理咨询中心获得专业的帮助。也欢迎朋友们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也意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