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/9/20
讲道理,为何失灵?
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青春期是一个独特且充满挑战的阶段。许多家长发现,曾经行之有效的讲道理方式,在青春期的孩子面前似乎失去了效力。
就像小明,一个刚上初中的孩子,学习成绩一直不错,但最近却在学习计划上和妈妈产生了严重的分歧。妈妈认为,为了保持成绩,小明应该每天晚上完成作业后,再花一小时复习当天的知识点,周末还要额外预习下周的课程。妈妈苦口婆心地对小明说:“你现在正是打基础的时候,多花些时间学习,以后才能轻松些。你看隔壁的小李,每天学习到很晚,成绩一直名列前茅。”
然而,小明却完全不买账。他觉得自己每天在学校已经很疲惫了,回家后需要一些时间放松,比如玩会儿游戏或者看会儿课外书。他反驳妈妈:“我知道学习重要,但我也需要休息,一直学习我会崩溃的。” 妈妈继续讲道理,试图说服小明,可小明却越来越不耐烦,最后甚至关上房门,不再理会妈妈。
这种场景在许多家庭中都似曾相识。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不爱听家长讲道理呢?
首先,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。他们渴望被当作独立的个体对待,希望有自己的思考和选择。当家长一味地讲道理时,在孩子看来,这是在否定他们的想法和感受,是对他们独立性的侵犯。就像小明,他觉得自己已经有了对学习和生活的判断,妈妈的道理让他感觉自己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孩。
其次,孩子可能会觉得家长的讲道理是一种变相的批评。即使家长的语气很温和,但在孩子听来,那些道理背后的潜台词是 “你做得不对,你应该按照我说的做”。这种感觉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,自然就不愿意听家长说了。
另外,沟通方式的不平等也是一个重要原因。很多时候,家长在讲道理时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,没有真正去倾听孩子的想法。孩子会觉得自己和家长之间没有平等对话的机会,从而对讲道理产生反感。
共情倾听,打开心门
在与青春期孩子沟通时,共情倾听是一把能打开他们心门的钥匙。所谓共情倾听,就是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,去感受他们的情绪,理解他们的想法,不急于评判,只是全身心地去倾听他们的心声 。
有一次,小红放学回家后,就一脸沮丧地坐在沙发上,妈妈察觉到了她的不对劲,便坐到她身边,轻声问道:“宝贝,看你好像不太开心,愿意和妈妈说说发生什么事了吗?” 小红犹豫了一下,眼泪就掉了下来,她说:“今天在学校,同学们都不理我,好像都在故意孤立我。”
妈妈没有马上给出建议或道理,而是轻轻地抱住小红,说:“被同学们孤立,你一定很难过,妈妈能感受到你的委屈。” 小红在妈妈的怀里哭了一会儿,情绪渐渐稳定下来,才慢慢说出事情的经过。原来,小红最近和一个同学闹了点小矛盾,结果其他同学好像都站在了那个同学那边,这让她觉得很孤单。
妈妈认真地听完后,说:“我明白这种感觉很不好受,在学校没有朋友一起玩,心里空落落的。那你有没有想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?” 小红想了想,说:“我明天打算主动和那个同学道歉,看看能不能和好。” 妈妈点点头,说:“这是个不错的主意,不管结果怎么样,妈妈都支持你。”
在这个案例中,妈妈通过共情倾听,让小红感受到了被理解和尊重,从而愿意敞开心扉。如果妈妈当时只是简单地说 “别在意,同学之间闹点矛盾很正常” 或者 “你肯定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对”,小红可能就不会再和妈妈交流,而是把痛苦埋在心里。
想要做到共情倾听,要点有很多。首先,当孩子说话时,停下手中的事情,专注地看着孩子,用眼神和点头给予回应,表示你在认真听;其次,试着去理解孩子话语背后的情感,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;最后,用简短的语言回应孩子的感受,比如 “你听起来很生气”“这件事让你很伤心吧”。
共同体验,拉近距离
除了共情倾听,共同体验也是一种能拉近与青春期孩子距离的有效沟通方式。共同体验,就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到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中,在活动过程中共同感受、共同成长 。
小刚是个热爱篮球的青春期男孩,以前他总是和同学一起打球,很少和爸爸交流。爸爸发现后,决定改变这种状况。于是,爸爸开始主动了解篮球知识,还买了篮球装备,周末的时候陪小刚一起去篮球场打球。一开始,爸爸的球技并不好,但他认真学习,积极参与,每次都尽力去防守、投篮。在球场上,小刚会耐心地教爸爸一些篮球技巧,爸爸也会鼓励小刚勇敢地尝试新动作。打完球后,他们会一起坐在场边休息,分享打球时的感受和趣事。
慢慢地,小刚和爸爸的关系越来越亲密,他不再觉得爸爸是个只会唠叨的人,而是能和他一起分享爱好的朋友。现在,他们不仅在篮球场上有说有笑,回到家后也会交流更多的话题,小刚遇到问题也会主动和爸爸商量 。
通过共同体验,家长能够走进孩子的兴趣世界,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事物,这会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,从而减少对家长的抵触情绪,增进亲子关系。
在选择共同体验的活动时,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兴趣,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。如果孩子喜欢音乐,就一起去听音乐会;如果孩子喜欢阅读,就一起去图书馆或者参加读书分享会。在活动过程中,家长要积极投入,与孩子共同享受其中的乐趣,不要只是敷衍了事 。
设立界限,把握平衡
在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,设立界限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。这并非是对孩子的限制,而是在尊重他们个性发展的同时,给予正确的引导,帮助他们建立责任感和自律意识 。
小美是一名初二的学生,原本学习成绩优异,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学生。然而,进入青春期后,小美疯狂地迷上了追星,不仅将大量的零花钱用来购买明星周边,还花费很多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关注明星的动态,甚至为了参加偶像的线下活动,不惜请假。这一系列行为导致她的学习成绩急剧下滑,精神状态也变得很差 。
小美的父母发现这个问题后,并没有一味地指责她,而是选择和她进行一次平等的沟通。父母首先表达了对小美喜欢明星的理解,他们说:“我们知道你喜欢这个明星,他肯定有很多闪光点吸引着你,这很正常。” 听到父母这么说,小美原本紧张的情绪放松了下来 。
接着,父母和小美一起探讨追星对她生活和学习的影响,小美也意识到自己因为追星确实忽略了学业。最后,父母和小美共同制定了一些规则:每个月用于购买明星周边的费用不能超过一定数额;只有在完成作业和复习的情况下,才能在周末花两小时关注明星动态;不能因为追星而请假,除非是特别重要的考试结束后的假期 。
小美接受了这些规则,慢慢地,她开始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,学习成绩也逐渐回升。在这个过程中,她不仅学会了如何平衡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业,还懂得了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。
设立界限,其实是在尊重孩子个性与给予正确引导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。它能让孩子明白,自由是有边界的,在享受自由的同时,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。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,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行为 。
在设立界限时,家长要注意一些方法。规则要明确具体,不能模糊不清,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,什么是不可以做的;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,提出合理的期望,不能过高或过低,过高会让孩子感到压力过大,过低则无法激发孩子的潜力 。
沟通,从心开始
青春期,是孩子成长的重要转折点,也是亲子关系面临考验的关键时期 。在这个阶段,和孩子沟通时,讲道理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。我们需要转变方式,用共情倾听去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,用共同体验拉近彼此的距离,用设立界限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。
让我们放下高高在上的说教姿态,以平等、尊重、理解的态度,与青春期的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陪伴他们顺利度过这个充满挑战的时期,见证他们破茧成蝶,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。
阜阳安然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3018435号-1 免责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