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

【阜阳心理咨询中心】16 岁男孩藏在日记本里的秘密:当青少年说 “我喜欢同性”,我们该慌吗?

2025/10/11

 “妈,我好像喜欢男生。”

  上周咨询时,16 岁的小宇低着头,声音轻得像蚊子叫。他说这句话前,攥着衣角的手已经泛白 —— 在此之前,他把这个秘密藏在日记本里,锁了整整一年,直到某次被妈妈无意间看到日记片段,家里爆发了一场 “暴风雨”。

  作为心理博主,每年都会收到不少类似的求助:有家长焦虑地问 “孩子是不是学坏了”,有青少年困惑地说 “我是不是不正常”。其实,根据《中国青少年性健康调查报告》显示,约有 3%-5% 的青少年在青春期会明确意识到自己的同性性倾向,而更多人会经历 “性取向探索期”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:青少年同性恋不是 “问题”,那些不被理解的挣扎,才是真正需要被看见的痛。

  一、“我好像和别人不一样”:青少年同性恋的真实困境

  案例 1:被日记戳穿的秘密,让他差点退学

  小宇的故事,藏在一本带锁的蓝色日记本里。

  初三那年,他发现自己对同班男生小林有特别的好感:会刻意坐他旁边的座位,会偷偷保存他的运动会照片,甚至看到小林和女生说话时,心里会莫名难受。“我一开始以为是‘好朋友’的在意,直到有天晚上,我梦到和他一起去看电影,醒来后才慌了 —— 我好像不是喜欢‘朋友’那么简单。”

  为了 “纠正” 自己,小宇试过强迫自己关注女生,甚至故意疏远小林,可越压抑,心里的念头越强烈。他把所有情绪写进日记,却在某天早上忘收进抽屉,被收拾房间的妈妈看到了那句 “我好像喜欢小林,我是不是怪物?”

  “那天我妈哭着问我‘是不是在学校学坏了’,我爸把日记本摔在地上,说‘你要是敢这样,就别认我们’。” 小宇说,从那以后,家里再也没有轻松的氛围:妈妈总旁敲侧击让他 “多和女生玩”,爸爸则对他冷暴力。最让他崩溃的是,妈妈还偷偷联系了小林的家长,让对方 “离我儿子远点”—— 这件事在学校传开后,有人背后叫他 “娘娘腔”,小林也刻意躲着他,原本成绩优异的小宇,甚至萌生了退学的念头。

  案例 2:“我不敢说,怕被当成异类”

  15 岁的小雅,至今没跟任何人说过自己的秘密。

  她第一次对女生心动,是在初二的音乐课上。新来的音乐老师扎着高马尾,弹钢琴时手指修长,笑起来有两个浅浅的梨涡。“我会故意在音乐课上坐第一排,会找各种理由问老师问题,甚至放学绕路,就为了和老师同走一段路。”

  这种 “喜欢” 让小雅既兴奋又恐惧:她偷偷在网上搜 “女生喜欢女生正常吗”,看到有人说 “这是病,要治”,也看到有人说 “这很正常”。“我不敢告诉爸妈,他们连我穿耳洞都要骂半天,要是知道这个,肯定会打死我。” 小雅开始变得敏感:看到同学讨论 “谁和谁谈恋爱”,会立刻躲开;听到有人说 “同性恋很恶心”,会下意识地攥紧书包带。

  “我现在每天都在装,装成和大家一样的‘正常女生’,可心里像压了块石头,有时候晚上会躲在被子里哭 ——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?”

【阜阳心理咨询中心】

  二、不是 “学坏了”,也不是 “病”:关于青少年同性恋的 3 个真相

  很多家长和青少年陷入焦虑,本质上是对 “同性恋” 存在认知误区。作为心理博主,必须澄清这 3 个关键事实:

  1. 同性恋不是 “选择”,更不是 “学坏”

  心理学研究早已证实:性取向是天生与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,不是青少年 “一时好奇” 或 “学坏了”。就像有人天生喜欢吃甜,有人天生喜欢吃辣,性取向的差异,就像口味差异一样自然 —— 它不会因为 “纠正” 而改变,反而会因为压抑而引发心理问题。

  小宇曾告诉我,他试过 “逼自己喜欢女生”:刻意和班里的女生聊八卦,甚至答应妈妈安排的 “异性朋友见面”,可每次相处都觉得 “很别扭”,甚至会产生自我厌恶。“后来咨询师跟我说‘你没有错,只是喜欢的人刚好是同性’,我才第一次觉得,自己不是怪物。”

  2. 青春期的 “同性好感”,可能是 “探索期” 的正常表现

  需要特别说明的是:青春期出现对同性的好感,不一定就是 “同性恋”。

  12-18 岁是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 “探索期”:他们可能会对同性产生好奇,甚至有短暂的好感,这是自我认知的一部分,不一定代表最终的性取向。就像有些男生会 “哥们义气” 到形影不离,有些女生会 “闺蜜情深” 到分享所有秘密,这种情感可能是友谊的深化,也可能是性取向探索的起点 —— 无论哪种,都不该被贴上 “不正常” 的标签。

  3. 同性恋不是 “心理疾病”,无需 “治疗”

  早在 1990 年,世界卫生组织就已将同性恋从 “精神疾病名单” 中移除;2001 年,中国《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》也明确指出,同性恋不属于精神疾病。

  可直到今天,仍有家长带着孩子去做所谓的 “性取向矫正”:有强迫孩子看异性亲密视频的,有让孩子吃 “中药调理” 的,甚至有进行电击治疗的 —— 这些行为不仅无法改变性取向,还会给青少年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,导致焦虑、抑郁,甚至自伤、自杀倾向。

【阜阳心理咨询中心】

  三、当孩子说 “我喜欢同性”,家长最该做的 3 件事

  面对青少年的同性恋倾向,家长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孩子的未来。结合咨询案例,分享 3 个最实用的建议:

  1. 先 “闭嘴”,再 “倾听”:别用偏见打断孩子的表达

  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指责、否定,比如 “你怎么能这样”“我不同意”,可这样的回应只会让孩子把心门关上。正确的做法是先冷静下来,试着说:“谢谢你愿意告诉妈妈 / 爸爸,我现在有点惊讶,需要时间消化,但我想听听你的想法。”

  小宇的妈妈后来就是这样做的:在咨询师的建议下,她没有再提 “纠正”,而是找小宇聊了一次天。“我妈说‘之前是妈妈太冲动了,对不起’,还问我‘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感觉’,我当时就哭了 —— 那是我说出秘密后,第一次觉得被理解。”

  2. 用 “支持” 代替 “改变”:帮孩子接纳自我

  家长要做的不是 “改变孩子的性取向”,而是帮孩子接纳自己。可以告诉孩子:“无论你喜欢男生还是女生,爸爸妈妈都爱你,你的价值不会因为性取向而改变。”

  同时,要保护孩子免受外界的伤害:如果学校有人欺负孩子,要及时和老师沟通;如果亲戚朋友说三道四,要站出来维护孩子 —— 让孩子知道,家里永远是他的 “避风港”。

  3. 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:别让 “误解” 变成 “伤害”

  如果家长自己无法调整心态,或孩子出现焦虑、抑郁等情绪,一定要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。专业的咨询师能帮家长理解性取向知识,也能帮孩子梳理情绪,避免心理问题恶化。

  就像小雅,在咨询师的鼓励下,她慢慢学会了接纳自己:“咨询师告诉我‘喜欢一个人没有错,错的是那些不理解的眼光’,现在我虽然还没告诉爸妈,但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害怕了 —— 等我再长大一点,我想试着跟他们说说我的心里话。”

【阜阳心理咨询中心】

  结尾:每个孩子都该被允许,喜欢自己喜欢的人

  写这篇文章时,我想起小宇说的一句话:“我最怕的不是自己喜欢男生,而是爸妈因为这个,不再爱我。”

  其实,青少年同性恋从来不是 “问题”,真正的问题是不被理解的孤独、被偏见伤害的恐惧,以及家长用 “爱” 为名的控制。就像花开有早有晚,喜欢的人也有男有女 —— 每个孩子都该被允许,在阳光下喜欢自己喜欢的人,不用藏在日记本里,不用怕被当成异类。

  最后想对所有青少年说:你的性取向不是 “错误”,也不是 “秘密”,你值得被爱,值得拥有光明正大的喜欢;想对所有家长说:请相信,孩子的幸福从不取决于 “喜欢同性还是异性”,而取决于你是否愿意接纳他本来的样子。

  如果你身边有正在经历这些的青少年,或者你自己正陷入困惑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—— 我们一起,用理解代替偏见,用支持代替伤害。